
2015年課題
- 安徽博物院
- 時間:2021-02-02 13:51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踐模式研究——以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聯(lián)盟為例 |
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立項課題。本課題主要研究博物館聯(lián)盟的運行機制、制度保障、政府與聯(lián)盟的關系、博物館聯(lián)盟對于我國博物館事業(yè)的意義和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等化以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的作用等。 |
徽派版畫的保護研究與展示 |
安徽省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立項課題。本課題在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徽派版畫資源的現(xiàn)狀,利用博物館研究和傳播的平臺,提出徽派版畫保護和傳承所要遵循的原則以及可實施的對策。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徽州漆器髹飾技藝發(fā)展現(xiàn)狀調研 |
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社科普及規(guī)劃項目立項課題。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調查髹漆技藝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和發(fā)展建議,啟發(fā)公眾的認知和反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繼承保護的個案研究,為其他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提供借鑒。 |
館藏天長漢墓出土飽水木漆器的脫水保護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即在此保護方法的基礎上上,針對乙二醛法在木漆器浸漬程度、干燥終點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難判定、難操作的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旨在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復性的評價方法,更好地指導木漆器保護。 |
古代蕭窯瓷片的測試分析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此次課題成果主要是針對2012年底在窯址采集到油滴釉瓷片運用科技手段分析研究。蕭窯窯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蕭縣。通過分析研究得出以下觀點:由成分分析來看,安徽蕭窯油滴釉的RO分子數(shù)0.83,屬于鈣釉;蕭窯油滴釉釉層中存在傳統(tǒng)γ- Fe2O3→ε-Fe2O3→α-Fe2O3的相變形式;蕭窯油滴釉特殊的表面形貌是由于窯內高溫和特定的氧化環(huán)境決定的。 |
徽派版畫的保護研究與展示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在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徽派版畫資源的現(xiàn)狀,利用博物館研究和傳播的平臺,提出徽派版畫保護和傳承所要遵循的原則以及可實施的對策。 |
文物囊匣設計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方向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通過分析當代文物囊匣設計和應用的現(xiàn)狀、特點和新趨勢,從科技、環(huán)保等方面著手,指出當代新型囊匣暨無酸紙囊匣的相關優(yōu)良特性。通過結合我院實際工作,以安徽博物院現(xiàn)有文物囊匣制作條件為基礎,并結合相關學術文獻,通過實踐的方式將無酸紙囊匣設計制作的過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予以記載。 |
近代安徽主題陳列文本設計與思考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課題成果主要內容是加強近現(xiàn)代文物的保護利用,推進策劃近現(xiàn)代主題展覽。文章探討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革命文物與近現(xiàn)代文物的概念,二是近現(xiàn)代文物的保護利用,三是近現(xiàn)代主題展覽策劃。 |
安徽博物院“馮仁鏡宅”展覽環(huán)境評估與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對馮仁鏡宅的展覽環(huán)境進行評估,是針對這種在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不可移動文物館藏展示”的延伸研究,科學評價歷史建筑保存現(xiàn)狀,采用相關檢測設施和儀器分析手段,檢測了其中的溫度、相對濕度、微風風速,光照及紫外輻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并對展廳空氣和木雕分別采樣,進行霉菌分離純化、培養(yǎng)與鑒定。 |
壽州窯專題展內容設計方案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將以文物展覽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對壽州窯窯址、器物、工藝、流通渠道等方面進行展示,重現(xiàn)其發(fā)展的歷史過程。 |
安徽館藏繁昌窯青白瓷與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比較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課題首先回顧不同時期古陶瓷界到于繁昌窯的認識;論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皖南諸窯場的興起與南唐繁昌窯的關系;第三部分著重討論幾件南唐國時期的繁昌窯青白瓷,從墓葬出土的繁昌窯瓷器入手,論證幾件原定為北宋的繁昌窯青白瓷時代上更可能為五代南唐國時期。 |
安徽博物院實體博物館的數(shù)字化展覽探索與實踐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在對數(shù)字化展示方式進行方法探索地基礎上,立足我院館藏精品文物,采用虛實結合的形式,策劃一個微型數(shù)字化展覽。希冀在有限的空間內,利用數(shù)字化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出形式新穎、內涵豐富、展示獨特的展覽,達到對館藏文物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展示和解讀的目標。 |
《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策展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策展研究是以展覽內容設計為主,兼顧形式設計、社會教育、宣傳推廣、文創(chuàng)研發(fā)為主的整體策劃案的研究。展覽精心選取選取國有、非國有博物館的141件精品香具、香品,試圖打造一個沉浸式、情景性的濃郁氛圍,使觀眾在觀看、聞嗅、參與互動項目的過程中,將身心投入到展覽中,產(chǎn)生情感上共鳴和升華。 |
敘事學視野下的博物館微博傳播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運用敘事學理論為指導,結合新浪微博平臺博物館官方賬號實際,立足敘事“故事”、“話語”、“敘述”三個角度,從敘事內容、敘事效果、敘事策略三個層面闡述了博物館微博新聞敘事策略和傳播規(guī)律。 |
孫多慈藝術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論文的寫作基點是2014年“藝游心曲—孫多慈藝術展”,由本展引發(fā)對孫多慈作品的思考和研究。以解讀《藝游心曲—孫多慈藝術展》中畫作為例,并與其師徐悲鴻、潘玉良的作品橫向比較,文章以孫作品的時間為序,并以作品中的情感為線,提煉出文章的主題,那就是意蘊深幽,含義雋永。 |
博物館檔案工作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通過梳理博物館檔案管理工作的現(xiàn)狀得出結論:合理的博物館檔案體系應該是以陳列展覽為中心的、能夠真實全面反映博物館工作和發(fā)展的檔案管理體系。 |
安徽博物院藏先秦錢幣整理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安徽是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版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對館藏先秦錢幣的分類整理,試對楚國境內的經(jīng)濟活動,以及對外貿(mào)易的情況進行梳理。 |
鐵畫發(fā)展史管窺――從鐵字聯(lián)“晴窗流竹露,夜雨長蘭芽”談起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從安徽博物院藏“湯鵬”鐵字聯(lián)的詩文內容入手,推斷其真正作者,還為重新判定湯鵬的年代提供了一個實物例證和研究視角。 |
皖籍藏書家研究——以館藏古籍為基礎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通過許承堯、王立中二先生在古籍中的題跋,以及王立中寫給許承堯的信件,考察二人在古籍方面的交往。 |
安徽博物院館藏清早期款彩“漢宮春曉”漆屏風與徽州漆藝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從“款彩”形成的歷史及與徽州漆工藝的發(fā)展來解讀這組屏風的漆藝風格,并比較歐美所藏中國漆屏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關系。 |
以“宣講團”為平臺,探索博物館志愿服務社會化拓展的途徑和方法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以安徽博物院為例,將我館建設志愿者宣講團,對開展志愿者走出去活動進行分析,力求探索出一條拓展博物館志愿者服務社會化的新途徑。 |
元末“千字文編號法”應用考 ——以韓宋政權官印為中心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以韓宋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龍鳳”款官印為突破口,對存世韓宋官印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同時嘗試對韓宋官印的編號方法加以研究。 |
安徽博物院消防安全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課題以安徽博物院消防安全工作為實例,通過日常工作和安徽博物院消防安全狀況的實際,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博物館消防安全工作的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博物館消防安全工作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
黃賓虹先生手澤瑰存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對我院所藏黃賓虹先生書信、手札、書畫題跋上的文字、印章進行詳細地識讀、抄錄、翻譯、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這些遺澤內容豐富,涵蓋了作者早中晚期各個階段,全面反映出了黃賓虹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發(fā)展脈絡。 |
在具象中寫意——潘玉良良繪畫中的融合藝術研究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以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美術作品為研究對象,從圖式語言的角度解讀她的人物畫作品。潘玉良一生都在探索和實踐“合中西于一治”的藝術理念,她把中國傳統(tǒng)畫的寫意精神與西方藝術的具象形式相結合,最終形成具有潘式特色的中西融合藝術語言。 |
古陶瓷器表面污染物清除技術研究—以金屬污染物為例 |
安徽博物院立項課題。本研究以清洗古陶瓷沖口、冰裂紋內鐵銹,并保留其它部位歷史信息(包漿等)為目標,將草酸、檸檬酸與吸附材料相結合,制成只清洗污染部位的清洗材料。 |
編輯: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