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古建筑
- 安徽博物院
- 時間:2021-02-02 10:58
古徽州一府六縣,境內山清水秀,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孕育了內涵豐富、極具特色的徽文化。根植于徽文化的徽州古建筑是我國民間建筑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徽州古建筑的營造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順應自然生態,其總體布局依山就勢,空間規劃結構嚴謹,建筑構件雕鏤精湛,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徽州古建筑以其粉墻黛瓦、高脊飛檐、層樓疊院、曲徑回廊、亭臺水榭等景觀,構建起古徽州別樣的“畫里鄉村”,描繪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優美畫卷,使得人們駐足徽州古建筑之中,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徽州歷史沿革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處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古稱新安、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為徽州,此為徽州得名之始。古徽州一府六縣,即徽州府,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今歙縣徽城鎮。至1912年撤府留縣,徽州建制延續了近800年。建國后,先后設立徽州專區、徽州地區,1987年撤銷徽州地區,成立黃山市,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四縣。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3.新安大好山水
徽州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群峰參天,嶺谷交錯。北部有黃山聳立,東部有白際山與天目山南北相接,成為皖、浙兩省天然分界線,五龍山矗立于休寧與婺源之間。閶江、樂安江水系向西南匯入鄱陽湖;黃湓河、秋浦河、青弋江、水陽江水系向北注入長江。新安江是徽州境內最大的水系,匯納了率水、橫江、練江等支流,在屯溪浦口匯合后,曲折流向東南,進入浙江淳安千島湖,再流到富春江、錢塘江,最后匯入東海,這也是當年徽商乘船辛苦跋涉的路線之一。
4.徽州文化溯源
徽州地區群山環抱,環境相對封閉,歷代少有戰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山越人在此伐山為業、刀耕火種。秦漢以后,中原世家大族為避戰亂多次南遷,定居徽州,帶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與當地山越文化交流融合,歷經秦漢至隋唐五代,逐漸孕育出內涵豐富、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興起于宋代,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徽州人聚族而居、崇尚儒學、重視教育,同時又積極進取、吃苦耐勞。山多田少的現狀迫使他們外出謀生,造就了明清徽商的崛起。徽商賈而好儒,回報桑梓,更促進了徽州文化的繁榮。明清時期徽州文化異彩紛呈,涵蓋了徽州教育、新安理學、新安畫派、徽州版畫、徽派篆刻、徽派建筑、新安醫學,以及自然科學、數學、徽劇、徽菜等諸多領域。徽州文化植根于本土,卻不局限于徽州,經徽州人不斷發展并向外傳播,顯示出高度開放性和強烈凝聚力。
編輯:夏青